要讓三歲的小孩學鋼琴嗎?
「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,還會變帥!周杰倫和林俊傑都是四歲就學琴了!郎朗更早,三歲!」
「孩子如果能像林俊傑一樣,
彈著鋼琴、唱著情歌,那是多美的畫面阿!」
要讓三歲的小孩學鋼琴嗎?
要回答這個問題,不能只靠想像,而是要靠科學。
為什麼需要科學教養?
因為教養充滿矛盾,
每種做法都可以說出一套理論,
每種做法也都找的出成功的代表人物,
但是適合A孩子的做法,難道就適合B嗎?
因材施教,說起來容易
但新手爸媽不可能有足夠的教養經驗,
孩子的童年也只有一次,
所以我們需要一些有科學佐證的教育原則,
來肯定我們的教法是走在正軌上的。
「科學教養」是透過研究人類「腦神經科學」和「發展心理學」,
來找到教養最核心的關鍵點,提供新手爸媽能放心操作的教養方式。
我是一位皮膚專科醫師,
科學實證是我的專業,
尖端的科技、用藥與醫療趨勢,
讓我的病人遠離皮膚問題;
而在教養方面,
我更認為科學實證,
會為孩子們帶來最好的照顧與教養。
我喜歡彈鋼琴嗎?
五歲以前,孩子的大腦正超高速地成長
郎朗、周杰倫和林俊傑,這些富有音樂天分的明星
都是在這個年紀學琴。
但在這段「學習」高峰期,
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卻不是學習,而是「玩」。
他們的「玩」,其實就是「模仿」,
這也就是為什麼古代有孟母三遷,
還有「近朱者赤、近墨者黑」的名言。
當家長做最擅長且喜歡的事情時,
孩子因為能感受到你散發出來的喜愛和自信,
進而自發地想參與你正在做的事情,
別忘了,在9歲前,父母可以說是孩子的神祇。
如果你喜歡彈琴唱歌,孩子會自己湊過來一起亂按琴鍵;
如果你喜歡烹飪,孩子會想跟著你剝蒜頭、打蛋花;
如果你喜歡健身,孩子也會跟著喜歡運動,並且了解何謂垃圾食物。
當然,如果你喜歡玩手遊,孩子也會想沉浸在手機裡,
或是你喜歡使用暴力,孩子在學校也會複製你的動作,去冒犯他人。
如果爸媽不會彈琴、不會看譜、對音樂一竅不通
卻只憑著一股憧憬幻想,
認為付了學費老師就得負責,
自己完全沒有追蹤孩子的學習進度,
遇到雨天就請假,回家也不提醒孩子練琴,
甚至在老師反應孩子太常請假時,
還和老師說:我的孩子只是要學興趣就好。
因為家長也不是很重視,
孩子會模仿家長的態度,認為音樂可有可無。
帶著孩子做我們擅長且喜歡的事
育兒是很重要的事情,但不能是爸媽的全世界,
不過度沉浸在照顧孩子,
才不會在孩子長大離家後,悵然若失。
所以家長要將「育兒」與「父母專長或興趣」做結合,
帶著孩子做我們擅長且喜歡的事。
如果你是美甲師,
帶孩子設計甲片與黏貼珠鑽;
如果你是50嵐店長,
帶孩子認識食材原料,以及烹調美味茶飲;
讓孩子參與我們的專長,
可以省去家教費用,又能得到孩子崇拜的眼光。
正因為是自己擅長且喜歡的事
所以陪孩子不會感覺到累或是無聊
未來幫孩子挑老師時,也能判斷優劣
孩子在家練習時,能即時給予回饋,甚至一同參與。
如果我沒有特別的才藝專長呢?
並不是一定需要特殊才藝,才能做好早期教養。美國哈佛大學針對孩子早期教養,提出一個波士頓基本原則運動,抓住五大重點,就能培養出傑出的孩子。
1. 家長要以愛為出發,不讓育兒變成壓力 (Maximize Love, Manage Stress): 家長要照護好自己的心理,不讓情緒在孩子面前崩潰,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以後會更具備社會智能與自控力。
2. 和孩子要有互動,舉例:對談,並用手指向物品 (Talk, Sing, and Point): 眼神交流、回應孩子的聲音表情,與嬰兒說話,請幼兒大聲說出:「要!」或「我不喜歡!」。指出東西能幫助嬰兒把字詞與物體連結起來,進一步學習溝通。
3. 數數,分類、比較 (Count, Group, and Compare): 孩子其實是喜歡學習數學概念和遊戲的,例如:比較大小和形狀。在每天玩耍和交談時幫助孩子學習數學,將促進他們的發展數學思維並為他們在學校做好準備。
4. 透過運動和遊戲來探索學習 (Explore through Movement and Play): 躲貓貓和鬼抓人,無論人數多少,只要是遊戲,都能開發孩子天生的好奇心。
5. 閱讀與討論故事 (Read and Discuss Stories): 孩子永遠都愛聽故事,如果能一起扮演故事中的角色,更能增加孩子解讀他人想法與感受的能力。
回到一開始問的問題
要讓三歲的小孩學鋼琴嗎?
我想大家應該會有屬於自己的答案了。